發布時間: 2021-03-17 16:23:20 信息來源: 駐德使館教育處
《2021德國學術后備人才報告》發布2月19日,《2021德國學術后備人才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秷蟾妗分赋?,德國近年來研發支出持續增加,2018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達3.1%,高于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蒲泻髠淙瞬排囵B資助主要針對大學和大學以外的科研機構(AUF)。一方面,各聯邦州通過提供給公立高校的基本機構經費保障了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基本資助,該經費近二十年來不斷增長,2018年達到250億歐元。另一方面,科研人員也通過申請德國科學基金會(DFG)、聯邦政府、企業界和歐盟的各類計劃與項目獲得經費。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近年來也加大資助力度,通過終身教職計劃(Tenure-Track-Programm,2017-2032)、精英戰略(Exzellenzstrategie,2019年起)、研究和創新公約四期(Pakt fuer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 IV,2021-2030)分別投入或計劃投入10億、5.33億以及170億經費?!秷蟾妗吩诜治鲇嘘P德國青年科研人員狀況基本數據的同時,每期突出相關重點,進行深入分析。
2021年的報告聚焦“獲得博士學位人員的職業道路”?!秷蟾妗分赋?,攻讀博士學位的努力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收入比大學畢業生高;他們更有可能受聘領導崗位;個人能力和崗位要求匹配度高??傮w而言,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就業穩定,失業率不到2%,80%的人員在博士畢業一年內都能找到全職工作,不過很多人在此期間離開了高校及校外科研機構,進入企業界。
一、基本情況
2005年至2018年,德國高校35歲以下從事學術和藝術工作的人數(不含教授)增加了78%,35至45歲年齡段(不含教授)增加43%。2014年至2018年,校外科研機構內35歲以下沒有博士學位的青年科研人員數量增長了8%,45歲以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增長了20%。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研人員學歷層次的提升,女性比例3逐步下降,在科研人員總體占比從本碩畢業生群體的47%逐步遞減到博士畢業生45%,青年教授43%、(新任命)二級教授(W2)34%和(新任命)三級教授(W3)27%。
《報告》特別指出,2018年德國共有519位終身制教授,聯邦和州政府2017年起實施的終身教職計劃有助于在德國建立穩定的科研隊伍,年輕人獲得博士學位后的學術晉升道路更透明,更具規劃性。2018年尚僅有11個終身教席的費用來自該項計劃,到2021年初這個數字已達363。中期來看,僅此一項計劃就將資助1000個教席,并在資助期滿后由相應的聯邦州繼續提供經費,以使這些教席長久保留在體系中。終身教席最集中的領域是法律、經濟和社會科學;教授資格論文絕大多數出自醫學健康領域。
二、青年科研人員的受聘條件
高校中超過九成(92%)的青年科研人員為有期限聘用,平均合同期為兩年。其中35歲以下人員的短期合同比例為98%,明顯高于35至45歲年齡段的77%。校外科研機構里有聘用期限的人員比例稍低,分別為90%和72%。在讀博士生中57%通過受聘于高?;蛐M饪蒲袡C構獲得生活經費來源。
三、攻讀博士學位的框架條件
根據個別聯邦州修訂后的高校法,部分科研實力強的應用科學大學也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從而拓寬了讀博渠道。攻讀博士學位的平均時長為六年。四分之三的博士生簽署了培養協議,結構化的博士培養項目(83%)中這個比例高于傳統的導師制(69%)。博士生和導師的交流頻率也因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四分之三以上的項目內博士生和三分之二以上的傳統培養模式下的博士生每學期和導師有多次交流。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導師與博士生的交流更加頻繁和密切,而藝術和藝術科學等學科則相對較少。
四、學術生涯發展路徑
不同學科的青年科研人員讀博比例不等:醫學和健康科學最高(57%),其次是數學和自然科學(38%),比例最低的是藝術類和藝術科學(4%)?!秷蟾妗匪娓鲗W科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一比例波4動不大。博士生之間性別和家庭背景存在差別:根據問卷調查,女性低于男性;有孩子的低于沒有孩子的。
盡管如此,在教授職位申請、入選和錄用等不同階段的群體中,女性比例較之前都有顯著上升,從1997年的13%、15%和17%分別上升到2018年的29%、33%和34%。聯邦和州促進高校性別平等的多方面措施取得成效,針對女性教授的專項計劃等令女性人數比例持續增加。截至2020年底,終身教職計劃的受聘人員中48%為女性。
五、后備人才隊伍建設與結構變化
近年來,無論高校還是校外科研機構都更加重視機構人才梯隊的建設和青年科研人員自身的職業發展。其中,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設立終身教席機制,而在校外科研機構則是通過青年科研工作團隊負責人機制幫助年輕人完成通往學科帶頭人的過渡。
六、家庭和事業兼顧
統計顯示,高校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員中育有子女的比例分別占六分之一和一半。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比例比非學術圈的高校畢業生低,且男女差異不大。上一期報告中已經提到,雖然年輕的科研人員存在較高的育兒意愿,但學術生涯的不確定性、事業家庭難以兼顧以及較低的財務安全感阻礙其實現愿望。為此,德國通過頒布《學術領域有期限工作合同法》(WissZeitVG)、研究和創新公約(第四期)、終身教職計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等科研資助機構的相關資助來改善以上狀況。
七、國際化
高校科研隊伍中外籍學者比例呈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10%上升至2018的12%。同期校外科研機構的外籍科研人員比例更是從15%上升到27%。過去十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德籍科研人員獲得博士學位后會在海外從事科研和學術交流三個月以上。
八、學科間差異
《報告》以歷史學、經濟學、生物學、電子信息學等學科為例,指出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職業發展和晉升路徑不同。相比歷史學科將5個人撰寫的專題著作作為晉升的必備條件,經濟學科更強調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發表。經濟學科完成教授資格論文的平均年齡為37歲,相對較年輕;而歷史學科拿到博士學位的平均年齡為33.4歲,相對較晚。
此外,經濟學科領域學術圈和非學術就業市場融通較好,跨界工作較為便捷。生物學科三分之二的人會選擇攻讀博士,且科研工作中的國際化程度很高。電子信息領域的科研任務多需跨區域、國際化的大型工作團隊協作完成。申請科研項目經費的能力和在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是該領域學術晉升的必備條件。由于強調實踐能力,該領域的科研人員在各階段轉行從事非學術工作都能較好地銜接。
《報告》最后指出,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科研和教學工作產生很大影響。為幫助青年學術人員完成學術晉級的相關工作,聯邦和其他一些資助機構及時調整,相應延長了資助期限和任務時限。調查報告每四年出版一次,由創新技術研究所(iit)牽頭與巴伐利亞州高等教育研究與規劃所(IHF)、德國高校與科學研究中心(DZHW)、哈勒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HoF)、卡塞爾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CHER-Kassel)和聯邦統計局等機構共同撰寫。上述機構共同組成獨立的科學聯盟。
聯盟設立科學咨詢委員會,為此項工作提供咨詢,梅耶爾教授(Prof. Karl Ulrich Mayer)任主席。聯邦教研部(BMBF)提供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