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1-05-25 14:48:25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
受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委托,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日前牽頭完成了《2020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并面向社會發布。
報告從體系構建、辦學條件、教育教學、學生發展、服務貢獻等方面,呈現了“十三五”特別是2019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質量狀況。
報告顯示,我國職業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職學校初具吸引力,高職吸引力穩步提升,中高職學生就學滿意度不斷提高,雇主對畢業生職業意識、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評價大幅提升。
一、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逐步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建立起從中職到本科層次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著力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為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各省份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不斷進行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優化調整。
據統計,2015年到2019年,我國中職學校減少1124所,高職??茖W校增加82所,本科職業院校增加15所;我國中職學生減少80.2萬人,高職專科學生增加232.1萬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開始招生。
報告顯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在總量和生均層面均得到很大改善,資源投入、經費保障和師資隊伍等方面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也面臨著辦學空間有限、區域投入不均衡、教師結構欠優化等新的挑戰。
在資源投入方面,基本辦學條件持續優化,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等個別指標未達標外,其他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高職擴招后,生均教學輔助及行政用房面積、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配教學用計算機等辦學指標出現了些許下跌。
在經費保障方面,全國財政用于職業教育的經費總投入連年增長,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逐步提高,專項投入和學生資助工作也持續推進。不過生均經費區間差異比較顯著,相比于普通教育支撐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經費投入仍顯不足。
在師資隊伍方面,生師比呈現明顯改善趨勢,師資隊伍學歷水平穩步提升,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也逐漸壯大,涌現出一批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二、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展開
教育教學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要素,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報告顯示,近年來,職業院校持續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創新育人模式,優化專業設置,深化課程改革,加強質量保障,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在治理體系方面,職業院校強化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持續深化推進職教集團建設,截至2020年10月,全國組建了約1500個職教集團,吸引了3萬多家企業參與,覆蓋了近70%的職業院校。
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新步伐,山東、河北、浙江等省開展了“混改”試點;各省份紛紛建立省級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推動解決改革發展重要問題。
在育人模式方面,教育部先后布局558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公布92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確定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3個計劃單列市作為國家產教融合城市建設試點,推動校企合作雙元育人。
在專業建設方面,對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初步形成了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以集群發展為抓手推動專業建設,經統計,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立項的253個專業群,覆蓋了18個高職專業大類,排名前三的裝備制造大類、交通運輸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支柱產業契合。
在課程改革方面,持續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建設,積極推動校企合作開發課程與教材,加快引入國際課程教學模式,大力推進教學資源庫建設。截至2019年年底,國家級資源庫共建設了6000余門標準化課程,衍生超過13萬門個性化課程。
高職院校國家級精品課程數量與省市級精品課程數量均穩步增長,2019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數量達到2978門,比2016年增加了37.87%,省市級精品課程數量達到15080門,比2016年增加了25.50%。
三、學生發展良好滿意度提升
培養學生掌握良好技能,同時提升綜合素質,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體現。報告顯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得到學生認可,學生基礎能力素質和綜合素質有所提升。
2019年全國共有全日制中職畢業生352.35萬人,其中256.66萬人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占比為72.84%。其中加工制造類、資源環境類、信息技術類、司法服務類專業中職畢業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較高,均超過了77%。
與此同時,學校還非常重視培育工匠精神,賽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效果顯現,在國際技能大賽上的獲獎數明顯增多。
2019年,我國高職??茖W校國(境)外技能大賽獲獎數量達到1791項,相比2018年的1157項,年增長率達到54.80%。
報告顯示,職校畢業生就業率基本保持穩定,5年來高職畢業生半年就業率均在90%左右,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持續增加,2019年比2018年增加了262元,達到3815元,增幅達7.37%。
近幾年來,高職畢業生就業滿意率較好,始終保持在93%以上。
畢業生就業單位類型多元,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占比最多,約占41.64%。
就業單位行業分布廣泛,其中就業單位行業占比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教育,建筑業,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占比分別達到12.52%、11.80%、10.82%、9.18%和8.30%。從創業情況看,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左右,同時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
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職業院校充分依托優勢專業和特色資源,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獻力獻策。報告顯示,職業院校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為社會輸送大批技術技能人才。
中職畢業生的雇主用工滿意度大幅提升,高職院校近60%的畢業生留在當地就業,超過四分之一的畢業生選擇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就業,66%的畢業生在中小微企業就職。
高職院校在2019年共擴招116萬人,百萬擴招如期順利完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源。報告顯示,職業院校依托創新平臺大力研發科技成果,積極開展技術轉化服務,各項成果和技術服務較2018年均實現新的突破,480個協同創新中心獲得教育部認定。
2019年,全國高職院校技術服務到款額、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及技術交易到款項較2018年均有提升。
從學校層面來看,有200余所高職院校的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超過500萬元,其中130余所院校超過1000萬元,80余所院校的技術交易到款額超過500萬元,180余所院校的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
職業院校充分發揮類型教育的特色,依托專業優勢大力開展行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退伍軍人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培訓,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軍民融合、“一帶一路”倡議、“東西協作”等重大戰略。
2019年,全國高職院校面向社會成員的培訓到款額超過50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將近20%,其中300余所院校的培訓到款額超過500萬元,170余所院校超過1000萬元,60余所院校超過2000萬元。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的總規模超過300萬人日,開展退役軍人培訓服務的規模超過170萬人日。
強化類型特色、優化類型定位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根本。
《2020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充分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從質量評價視角為新時代尤其是“十四五”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現實參照。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定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