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1-11-10 13:46:49 信息來源: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與德國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于2021年5月獲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復,7月5日獲教育部備案。
該學院為山東省首批專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聯合學院將堅持高水平、國際化辦學,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引進德國先進國家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理念,培養一流應用型人才。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正以改革激發動力、以創新提升競爭力,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落實,其“開疆拓土”的領跑之路,也將為高等教育改革作出探索。
一、創新驅動成辦學基因立志發展智能制造
經濟發展、產業優化升級,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體系深化……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的創辦可謂恰逢其時,應運而生。 當前,隨著國家有計劃地對傳統企業進行數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裝備將會普及應用,我國智能制造行業所占比重將會逐漸增大,相關的操作、調試、維護、維修和改造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逐漸增長。預計未來5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量將到達900萬人。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和德國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設立的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為山東省首批專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聯合學院主要開設數控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四個專業,基于德國高等教育理念以及成功的工程師培養成效,將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和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技能,結合工業機器人技術,實現涵蓋智能控制、先進制造、智能分析與智能裝備技術的全面智能制造國際化人才培養。 △ 中德合作辦學簽約儀式現場 二、國際合作成強大后盾永攀世界職教“高峰” 學院是國內率先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之一,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兩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大學之一。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辦學七十余載,有著深厚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同時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出于“如何能讓學生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國外一流職業教育”的前瞻思考,深耕國際合作辦學十年,不斷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模式,在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境外辦學、探索“中文+職業技能”模式、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學院先后入選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50強,榮獲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突出貢獻獎。2019年以來,學院先后被遴選確定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人文交流經世項目”首批“經世國際學院”院校,教育部“魯班工坊建設聯盟發起單位”。 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模式,全過程培養國際化人才。學院先后與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士、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東盟國家、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70所海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現已舉辦中德、中澳、中英、中韓、中新等5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立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 學院現有各專業、各層次國際化辦學項目在校生約1500人,先后培養考取國際職業技能證書的高素質技術人才3000余名,同時通過不斷深化與中國晶科集團、中遠海運集團等“走出去”企業的國際化合作,共建海外人才培養基地,組織、輸送學生赴海外實習、就業600余人次,逐步構建起了貫穿培養、深造和實習、就業全過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平臺。 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成果《對標接軌合作研發——中德諾浩汽車學院“1234”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創新海外辦學模式,引領職業教育走出去。2018年,學院先后成立澳大利亞分校,泰國分校,主要開設飛機機電設備維修、空中乘務、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專業。2020年,學院與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聯合舉行泰國分校開學典禮,各專業首批共招收68名學生。 學院發揮地緣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及院校,攜手企業共同參與,建設推廣“孔子六藝學堂”、“魯班工坊”,構建“互聯網+國際職業教育”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海外辦學新模式,先后與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曼谷職教中心、俄羅斯彼爾姆國立人文師范大學共同建設海外“孔子六藝學堂”和“魯班工坊”5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走出去”。2020年,學院與央企中國北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萬寶礦產有限公司建設中國——緬甸職業技術學院。 2021年,在教育部與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支持下,山東省教育廳整體統籌,山東理工職業學院牽頭47家職業院校與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中央企業、地方特大型企業在緬甸、巴布亞新幾內亞、多米尼亞、幾內亞等8個國家建立14個校區,發揮我省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服務3萬余名企業海外本土員工,覆蓋80多萬廠礦社區居民。 創新中外人文交流模式,舉辦國際學生孔子文化節。學院于2016年發起并舉辦五屆國際學生孔子文化節,廣泛開展“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研討會、中華傳統文化培訓、中國職業技能培訓、孔府孔廟研學體驗、“在濟寧遇見世界”等文化、教育交流活動,先后吸引了來自德國、俄羅斯、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贊比亞等55個國家的院校負責人和國際學生共1150余人次參加,2020年該活動正式納入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作為支持單位,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2020年11月,教育部首批“中外人文交流研修班”在鄭州舉行,學院代表山東省做中外人文交流典型發言。 △ 德國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教育合作學院院長馬提亞斯·阿爾薩姆在2020年孔子文化節開幕式上發言 △ 中外青年學生赴孔府孔廟開啟儒家文化研學之旅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積極響應教育部、省教育廳號召,擴大和深化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建立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院將繼續從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海外辦學質量、推廣“中文+職業技能”、構建中外人文交流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力打造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山東高地、理工品牌”。 三、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培養一流應用型人才 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德國是工業4.0發源地,在全球智能制造領域擁有領頭羊的地位,德國工業標準為全世界通用,在歐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獲得承認,其畢業生具備在上述國家作為工程師工作的資格。 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是德國著名國立大學,學術成果卓著,是薩克森·安哈爾特州最重要的科研技術中心。學校機械工程類專業為學校的優勢專業,是德國應用技術大學中的佼佼者。作為薩克森·安哈爾特州重點實驗室,該校機電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自2005年開始,每年從薩克森州政府獲得4500萬歐元的經費,用于裝備和擴建。十多年來,學校畢業生一直保持著95%—100%的高就業率。 △ 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 △ 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重點實驗室 與德國職業教育聯合培養國際化人才,學院已進行了十年的探索實踐。2011年起,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成為中德兩國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及相關認證項目”試點院校。 2012年7月,學院與德國F+U薩克森職業學院、中德諾浩(北京)教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設立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德諾浩汽車學院”,借鑒德國“雙元制”先進的職教模式共同培養高技能汽車人才。2013年5月,學院利用德國促進貸款購置教學實訓設備項目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申請到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貸款2000萬歐元。2014年,學院被教育部授予“中德諾浩高技能汽車人才培養國家級教師培訓示范基地”,2018年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優質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共為全國265所職業院校培訓汽車專業骨干教師1031名。 同年,學院基于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成果獲得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和教育部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基于中德合作辦學,學院申報并獲批了工業機器人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通過提升實訓條件、試點現代學徒制、推進項目化教學改革等措施,升級優化原有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自動化、軟件技術等專業。 聯合學院將引進國際先進辦學經驗和教學資源,采用國際先進的高等教育模式和管理標準,采取“3+0”培養模式,按雙方認可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質量評估標準進行運作和考核。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將參與聯合學院所有專業的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管理與教學服務,與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共同保障教學質量。 根據協議,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從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占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將派遣資深專業教授來我院授課,擔負的專業核心課程的門數和教學時數占全部課程和全部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雙方教師還將合作共建課程,采用中、德雙語授課。 △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師生實訓室學習、實訓場景 聯合學院充分發揮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優勢,以滿足制造業企業對高技術和高技能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為宗旨,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的發展,組建“智能制造專業群”,涵蓋工業機器人技術、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 智能制造專業群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為引領,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為支撐。將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和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技能,結合工業機器人技術,實現涵蓋智能控制、先進制造、智能分析與智能裝備技術的全面智能制造國際化人才培養。 可以說,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以改革激發動力、以創新提升競爭力,打通了從高職跨越到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渠道,為學生搭建起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立交橋”。 產教融合出“硬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強調“應用型”和“職業適應性”特點,培養具有職業適應性的應用型人才是本科職業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指向。深度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更好地應對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給職業教育帶了挑戰,增強聯合大學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能力,在籌建階段學院就組織專家團隊赴兗州區、曲阜市、汶上縣、太白湖新區等4個縣市區100家企業開展了一次大型實地調研活動。 通過調研發現,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普遍存在著人才培養規格與地方企業人才需求不適應、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要求不契合、職業院校服務企業培訓和技術開發能力不全面、服務當地產業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職能不清晰、職業院校服務當地企業“走出去”成效不明顯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是困擾職業院校和廣大企業進行合作的“頑疾”,非“硬招”、“真招”不能解決。 為此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成立伊始,便扛起產教融合創新改革的大旗。作為聯合大學初創時期的核心專業,數控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大數據技術是調研專家團隊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需求而精心設置的。 △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學實例 同時,在此次大調研的基礎上,聯合學院將與德國合作方進行“小學期、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調整,創新“小學期、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用工實現無縫對接。 將原有6個學期拆分成若干小學期,理論學期與實訓學期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教育穿插進行,形成模塊化的實踐訓練,既能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水平和社會能力,還能有效緩解企業用工需求大的問題。 同時在校企共建與雙主體育人有效銜接、師資隊伍“互聯互通”融合建設的基礎上,應全面實施“雙主體育人”教育團隊責任制。學生實習不再只是從事一些簡單、表面化的工作,更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連接企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參與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技術問題。 △ 師資隊伍“互聯互通”融合建設,實現“雙主體育人” 通過與企業、科研院所等全方位合作,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就業創業對接,促進企業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深度融合。這種“接地氣”的人才培養模式支撐著“卓越工匠創新人才”的培養,也為破解職業教育產教脫節作出示范。 四、“國字號”平臺操作應用技能培養實戰化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梅澤堡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學院現擁有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教育部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等三項“國字號”職業技能實踐平臺。此外聯合大學還將搭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企業的公共服務信息化平臺、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共享制造平臺,加快推動當地產業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與同濟大學中德職教聯盟、西門子、山東蒂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聯誠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理工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國際學院”。 中德智能制造國際學院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師資隊伍、完善實訓條件和深化國際合作,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國際領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造實踐基地,弘揚“工匠精神”,面向制造業,培養品德高尚、技術精湛的智能制造杰出人才。滿足智能制造杰出人才培養實訓教學需要,滿足師資培訓、企業高技能工人培訓和學生見(實)習等實踐實訓活動需要,促進科研創新。實訓基地擁有先進的機械、電氣類實驗、實訓儀器設備2000余臺套,儀器設備總值2300余萬元。設有工業機器人、激光三維雕刻與打標、3D打印與逆向工程、液壓與氣壓、機械精密測量、自動化生產線、單片機、PLC、傳感與測量技術、仿真與先進制造技術等34個實驗實訓室。 利用學院建設中德職業教育聯盟山東基地和德促貸款項目實施的契機,與西門子、ABB、博世等德國知名企業合作,按照“工業4.0實驗室”和“智慧工廠”標準,共建國際先進水平的全生命周期中德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由智能制造訓練實訓中心、機械制造訓練中心、機械設計訓練中心、檢測與控制訓練中心、工程訓練總控中心五大中心構成。重點圍繞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無人機等領域打造集“教學、生產、科研、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制造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 △ 智能制造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 在教學中,發揮校中廠山東理工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便利條件,打破雙休日制度,建立了課堂、實訓車間和實習企業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半工半讀,做到了工學結合,實現了“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無縫對接,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實現人才培養與現代生產技術同步,推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