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_FREEZEFRAME丰满少妇_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_奇米影视四色7777_色狠狠色噜噜AV天堂一区

首頁 > 中德職業教育政策專題 > 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 關于整省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加快技能安徽建設的意見
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 關于整省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加快技能安徽建設的意見

發布時間: 2021-11-18 14:07:04   信息來源: 安徽省人社教育廳

摘要: 打通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院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優秀技能人才技能資格破格申報、技能等級直接認定制度。

教育部各司局、有關直屬單位,安徽省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相關高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動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就整省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安徽“三地一區”建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加大職業教育制度創新、政策供給和投入力度,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動技能長入經濟、嵌入科技、匯入生活、滲入人心、融入文化,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強大人才和技能支撐,為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建設技能中國提供安徽方案。

(二)總體目標。

通過部省共建,到2025年,安徽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健全,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規模、職業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規模實現大體相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數量居全國第一方陣;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技能人才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進一步增強;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明顯提升,技能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形成職業教育縱向貫通,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產業、專業、就業“三業”聯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接通的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格局,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職業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技能型社會的標桿區,為構建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打造安徽樣板。

二、主要任務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建設技能型社會活力。

1.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省市兩級政府統籌、以市為主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落實教育部門對職業教育工作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的法定職責,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職業教育工作。完善省、市、縣三級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打破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藩籬,建立市、縣范圍內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學歷教育的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學籍學歷等業務,由教育部門統一管理的體制。

2.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健全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支持行業部門和國有企業辦好現有的職業院校,落實企業辦學主體責任,依法依規籌措所屬職業院校生均經費。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積極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鼓勵民營企業依法依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出臺政策文件,支持和規范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形式舉辦職業教育。

3.完善技能人才選拔、評價和激勵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安徽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清理在人才招聘、工資待遇、選拔使用、考核評價、表彰激勵、合理流動、社會保障等方面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打通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院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優秀技能人才技能資格破格申報、技能等級直接認定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申報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技能導向的技術工人長效激勵機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按規定設立高技能人才崗位津貼、帶徒津貼等,對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股權制、期權制等分配方式。

4.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依法制定章程,建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社區等共同參與的學校理事會。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并報機構編制部門備案。學校按規定自主編制招聘計劃,明確招聘崗位、條件、時間,招聘方案報事業單位人事綜合管理部門備案后,公開發布信息,自主招聘各類人才。在崗位總量限額和職稱結構比例內,學校自主設置崗位,自主聘用人員。

(二)健全技能培養體系,搭建技能學習平臺。

5.強化中職教育的基礎地位。進一步調整優化中職學校布局結構,每縣(市、區)原則上集中精力辦好1所多功能、現代化的中職學校,到2025年全省中職學校數量調減到200所左右。全面實施中職學校分類達標建設和“雙優計劃”,到2022年底中職學校全部達到國家設置標準,其中80%以上達到省頒B類以上辦學標準。對達到省頒A類標準的中職學校,允許設置高職專業學院。2022年起,實行高中階段學校全省同一平臺、同一批次錄取,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穩中有升。支持安徽創建50所左右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一批優質專業。

6.鞏固職業專科教育的主體地位。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增強優質高職資源示范輻射作用。支持安徽創建15個左右國家“雙高計劃”學校和專業群;調整優化高職院校結構,規范和加強彈性學制管理,推進高職高質量擴招。支持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組建區域性、行業性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在中職學校設置分校或分院,重點培養五年一貫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部省共建1—2所優質高職院校。

7.穩步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以優質高職院校為基礎,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加快推進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支持有條件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轉辦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支持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本科高校與產教融合型企業聯合培養專業碩士。

8.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在縣域范圍內加強各類職業培訓資金和項目統籌,并面向具備資質的所有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放。完善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激勵政策,將符合條件的院校、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清單納入“兩目錄一系統”,并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學校培訓工作量可按技能等級和學時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與績效工資總量增長掛鉤。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

9.完善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機制。繼續探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3+2”“五年一貫制”、中職學校對口職業本科高校“3+4”以及高職院校與職業本科高校“3+2”銜接培養模式,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支持安徽增加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一體化設計中職、職業專科、職業本科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過程銜接貫通。

10.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推進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全員職業教育。建立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制度,完善職業啟蒙教育內容體系,推進職業院校資源面向基礎教育全面開放,開展職業體驗活動。探索將職業技能課程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原則上每周不少于1學時。在普通高中探索發展以專項技能培養為目的的特色綜合高中。推動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課程互選、師資共享、學分互認、學籍互轉。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實施,有序推進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銜接互通。建設安徽省“學分銀行”,設立終身學習賬號,接入“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探索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落地工作機制和實現路徑,實現基于能力標準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為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提供試點經驗。促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協同發展,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三)提高技能培養質量,促進人人擁有技能。

11.實施立德樹人工程。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思政課教學名師和教學科研團隊建設,著力改革思政課教學方法與手段,推進思政課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堅持德技并修、育訓結合,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各環節,轉變專業課教師理念,提升育人能力,挖掘各類課程所含思政元素,分類開發相關資源和案例,體現安徽特色。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選樹一批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及教學科研團隊,選樹一批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院校及示范課程。

12.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建設安徽省產教融合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繪制安徽產教譜系圖,合理確定、動態調整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企業。支持具有條件的城市、職業院校、企業和職教集團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建設一批國家級示范性職教集團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安徽行業龍頭企業設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立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加快推進安徽省校企合作立法工作。推動職業院校在企業建設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院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引企入校、引校進企、送教上門,延伸職業院校辦學空間。吸引大型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建設若干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平臺、產教融合集成平臺等。經濟和信息化部門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情況,作為各類示范企業認定的重要參考;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把校企合作成效,作為職業院校辦學業績與水平評價、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

13.實施高水平專業建設工程。主動服務安徽“三地一區”建設,重點建設300個左右高水平中職專業(群)、150個左右高水平高職專業(群)。重點發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加快建設一批幼兒保育、學前、護理、康養、家政等人才緊缺領域專業,改造升級一批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淘汰一批供給過剩、滯后于產業需求的相關專業,扶持一批涉農相關專業。推進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加強專業群對接,中職學校每個專業群聯合行業領軍企業或行業組織、高職院校共建1個產教聯合體,促進中高職、校企育人、學習就業無縫銜接;高職院校每個專業群聯合世界一流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建設1所特色產業學院,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和打造教學創新團隊,共同設立研發中心和開發高端認證證書。全面推進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研究出臺校企命運共同體建設相關辦法,推動形成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模式,推進“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支持安徽每年承辦5—6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項目,并成為主賽區。

14.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修訂完善“雙師型”教師省級標準和認定辦法。堅持培養、引進、選育并舉,暢通“雙師型”教師入口。加強高校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建設,支持高水平工科院校開辦職業技術師范專業,建立普通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機制,提升培養能力。建立“雙渠道”教師招聘制度,2021年起從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職業技術師范專業畢業生和具備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招聘專業課教師。對符合條件的獲得技能獎項的高技能人才,可按國家有關規定以直接考察方式公開招聘到與所獲技能獎項相關的崗位任教。校企共建一批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探索建立企業培訓師制度,鼓勵引導企業高技能人才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培訓工作。建設一批省級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和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深化高職院校編制周轉池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更有活力效率、更具“雙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特色的人員編制保障方式。建立符合類型教育、跨界教育特點的績效工資制度,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項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凈收入,可提取60%用于勞動報酬,單列核增單位績效工資,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管理,追加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在分配時重點向參與校企合作、承擔X證書考核培訓任務等項目的人員傾斜。對承擔培訓任務較重、年培訓量超過學制教育在校生人數、培訓收入穩定的公辦職業院校可以突破當地公務員津貼補貼平均水平2倍封頂限制,最高可上浮50%,不作為下一年度績效工資總量的基數。普通教師可按規定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

15.實施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工程。支持職業院校建設一批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通過組合投融資、多校聯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設一批校企共建共享的實習實訓基地。推進市域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在每個設區市建設1—2個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實訓基地。在區域中心城市,建成10個左右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大眾就業創業能力提升于一體的綜合性培訓基地。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籌建集企業職工培訓、實習實訓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實習實訓基地。

16.實施技能公共服務建設工程。將技能公共服務建設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拓寬投入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快技能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優化服務運行機制。整合基本勞動技能和生活休閑技能等資源,建設一批“技能公園”和技能體驗館。建設覆蓋社區(村)的“技能服務站”,統籌社區教育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等資源,優化技能公共服務。推行“互聯網+培訓”,辦好安徽繼續教育網絡園區和安徽全民終身學習網,構建“一站式”技能學習數字環境。制定技能學習數字資源開發標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企業、職業院校、開放大學、職業培訓機構等,開發技能學習數字資源和職業培訓包,向職業教育薄弱地區和重點群體開放。持續開展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建設,辦好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

(四)提升技能服務能力,賦能美好安徽建設。

17.開展重點產業技能提升行動。探索產業鏈技能供應鏈長制。圍繞安徽“十四五”重點產業布局,聚焦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以新型“銅墻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以“融會觀通”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以“大智移云”為牽引的數字經濟,由職業院校牽頭組建重點產業鏈職業教育聯盟,對接產業鏈精準培養技能人才,培養未來產業變革的“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領域人才。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建設兼具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大師培育功能的技術技能平臺,服務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發展。實施重點產業“大國工匠”行動計劃,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合研制開發高水平技能標準和資源,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聯合培養,支撐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18.開展重點區域技能提升行動。圍繞安徽“一圈五區”區域發展需求,分類建設一批與當地產業緊密對接的優質中職、職業專科和職業本科院校,滿足區域發展對多層次多樣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合肥都市圈,以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為抓手,推行技能集聚化發展,將合肥打造成全國職教名城。在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重點提升技能人才創新能力,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持續實施安徽產業工人素質提升工程,重點滿足皖江經濟帶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需求。在皖北地區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實施職業教育協作行動計劃,幫扶職業教育薄弱地區學校,加強技能供給基礎能力建設,重點服務鄉村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在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以鄉土工藝、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為重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徽派技藝傳承創新。

19.開展重點人群技能提升行動。聚焦需要賦予技能的群體,深入實施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和“兩后生”技能成才行動。聚焦需要更新、提升技能的群體,對新入伍士兵開展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高素質農民、企業在職員工廣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升就業創業能力。聚焦需要終身學習技能的群體,實施老有所學行動,大力推動“互聯網+”新型老年大學,開發適合老年群體學習和使用的技能學習課程與項目,推進提升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能力和水平。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老年教育網絡。

20.開展重點戰略技能提升行動。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共建區域職業教育協作試驗示范區。組建一批長三角職業教育集團,推進優質職教資源共建共享。與長三角其他區域優質職業院校開展專業共建、師資雙向交流、管理干部掛職交流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組織職業院校培養引領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和高素質農民。面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推進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方式,建設技能型鄉村。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開展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建設一批“魯班工坊”,為“走出去”企業、合作國家(區域)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

(五)厚植技能文化土壤,營造崇尚技能氛圍。

21.構建技能人才榮譽體系。構建安徽特色的技能人才表彰獎勵體系。從2022年開始,省政府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各類專家、拔尖人才的評價管理范圍,每兩年選拔300名左右安徽省技術能手,評選100名安徽省技能大獎、50名江淮杰出工匠,頒發榮譽證書并進行獎勵。支持設區市建立褒揚激勵機制,對企業引進高技能人才進行獎勵。鼓勵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給予專項津貼。在評選表彰省級勞動模范,推選五一勞動獎章、青年五四獎章、三八紅旗手等時,對高技能人才給予一定傾斜。

22.傳承弘揚工匠精神。開展大國工匠和勞動模范進校園、職業院校開放日、企業開放日、面向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面向社會的便民服務、職教成果展示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探索以市場化方式在職業院校設立“江淮工匠”勵志獎學金。加強對安徽本土工匠精神的研究,促進具有安徽特色的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的結合,培育社會認可職業教育的文化土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傳承創新,在職業院校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建設以非遺傳承創新為特色的職業技術學院。

23.加大技能安徽宣傳力度。推動在合肥建設安徽省技能博物館,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基地和形象窗口。將職業體驗納入研學旅行教育教學計劃,與勞動教育統籌實施。鼓勵以勞動精神和技術技能人才為題材的文藝創作,在各類主流媒體、新媒體的重要版面、黃金時段和優秀欄目中加大對勞動精神和技能人才的宣傳力度,展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事跡和形象,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建設“技能安徽”省級主網站,各市建立分網站,加強技能安徽政策的宣傳解讀。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議事協調職能和職業院校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保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各項任務全面落實。選優配強職業院校領導班子,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將黨建工作與學校事業發展同部署、同落實、同考評。實施職業院校黨組織“領航”計劃,開展“對標爭先”活動,以黨建帶團建,把黨的領導落實到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全過程。

(二)建立部省協調推進機制。建立由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和安徽省委書記、省長共同擔任組長,教育部分管副部長及安徽省委副書記、省政府分管副省長擔任副組長,教育部相關司局以及安徽省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技能安徽建設的重大事項。組建由教育部職成司司長和安徽省委相關副秘書長、省政府相關副秘書長、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牽頭的工作專班,負責具體推進工作。教育部提出支持政策清單,安徽省制定工作任務清單。

(三)凝聚技能安徽政策合力。組建技能安徽研究院,開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技能型社會建設理論研究,受委托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企業、培訓評價組織的相關情況進行指導、考核、評估等,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教研員隊伍。修訂《安徽省職業教育條例》,優化職業教育發展法治環境。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的體制。優化支出結構,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鞏固提高中高職的生均撥款水平,嚴禁以學費、社會服務收入沖抵生均撥款,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完善成本分攤機制,動態調整職業院校學費標準。積極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支持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將職業教育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和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每年開展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市、縣督查激勵工作。

 

附件:1.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單

   2.安徽省工作任務清單


 

教育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0日

附件1

教育部支持政策清單

序號

   

1

支持安徽創建50所左右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一批優質專業;創建15個左右國家雙高計劃學校和專業群。

2

支持安徽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組建區域性、行業性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在中職學校設置分校或分院,重點培養五年一貫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部省共建1—2所優質高職院校。

3

支持安徽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轉辦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支持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本科高校與產教融合型企業聯合培養專業碩士。

4

支持安徽增加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

5

支持安徽申報建設若干個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企業、實訓基地。

6

支持安徽行業龍頭企業設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7

支持安徽每年承辦5—6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項目,并成為主賽區。

 


附件2 

安徽省工作任務清單

序號

主要任務

責任部門

1

建立市、縣范圍內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學歷教育的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學籍學歷等業務,由教育部門統一管理的體制。

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市、區)有關部門

2

支持行業部門和國有企業辦好現有的職業院校,落實企業辦學主體責任,依法依規籌措所屬職業院校生均經費。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省稅務局、省財政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

3

出臺政策文件,支持和規范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形式舉辦職業教育。

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

4

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

省教育廳

5

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清理在人才招聘、工資待遇、選拔使用、考核評價、表彰激勵、合理流動、社會保障等方面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

省委教育工委、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市、區)有關部門

6

建立優秀技能人才技能資格破格申報、技能等級直接認定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申報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務。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

7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技能導向的技術工人長效激勵機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按規定設立高技能人才崗位津貼、帶徒津貼等,對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股權制、期權制等分配方式。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

8

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并報機構編制部門備案。學校按規定自主編制招聘計劃,明確招聘崗位、條件、時間,招聘方案報事業單位人事綜合管理部門備案后,公開發布信息,自主招聘各類人才。在崗位總量限額和職稱結構比例內,學校自主設置崗位,自主聘用人員。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編辦、省教育廳,各市、縣(市、區)有關部門

9

進一步調整優化中職學校布局結構,縣(市、區)原則上集中精力辦好一所多功能、現代化的中職學校,到2025年全省中職學校數量調減到200所左右。全面實施中職學校分類達標建設和雙優計劃,到2022年底中職學校全部達到國家設置標準,其中80%以上達到省頒B類以上辦學標準。對達到省頒A類標準的中職學校,允許設置高職專業學院。2022年起,實行高中階段學校全省同一平臺、同一批次錄取,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穩中有升。

省教育廳,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10

在縣域范圍內加強各類職業培訓資金和項目統籌,并面向具備資質的所有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放。完善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激勵政策,將符合條件的院校、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清單納入兩目錄一系統,并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11

學校培訓工作量可按技能等級和學時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與績效工資總量增長掛鉤。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

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

12

繼續探索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3+2”“五年一貫制、中職學校對口職業本科高校“3+4”以及高職院校與職業本科高校“3+2”銜接培養模式,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省教育廳

13

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實施。建設安徽省學分銀行,設立終身學習賬號。

省教育廳

14

加強思政課教學名師和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選樹一批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及教學科研團隊,選樹一批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院校及示范課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

15

建設安徽省產教融合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繪制安徽產教譜系圖。

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

16

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

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

17

建立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

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省自然資源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18

加強安徽省校企合作立法工作。

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省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省教育廳、省司法廳

19

主動服務安徽三地一區建設,重點建設300個左右高水平中職專業(群)、150個左右高水平高職專業(群)。

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市、區)有關部門

20

研究出臺校企命運共同體建設相關辦法,推動形成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模式,推進崗課賽證融通育人。

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

21

修訂完善雙師型教師省級標準和認定辦法。

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22

建立雙渠道教師招聘制度。對符合條件的獲得技能獎項的高技能人才,可按國家有關規定以直接考察方式公開招聘到與所獲技能獎項相關的崗位任教。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23

校企共建一批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建設一批省級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和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

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24

深化高職院校編制周轉池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更有活力效率、更具雙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特色的人員編制保障方式。

省委編辦、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25

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項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凈收入,可提取60%用于勞動報酬,單列核增單位績效工資,追加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在分配時重點向參與校企合作、承擔X證書考核培訓任務等項目的人員傾斜。對承擔培訓任務較重、年培訓量超過學制教育在校生人數、培訓收入穩定的公辦職業院校可以突破當地公務員津貼補貼平均水平2倍封頂限制,最高可上浮50%,不作為下一年度績效工資總量的基數。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

26

在每個設區市建設1—2個公共實訓基地。在區域中心城市,建成10個左右綜合性培訓基地。將技能公共服務建設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拓寬投入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快技能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優化服務運行機制。整合基本勞動技能和生活休閑技能等資源,建設一批技能公園和技能體驗館。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27

建設覆蓋社區(村)的技能服務站,統籌社區教育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等資源,優化技能公共服務。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28

在合肥都市圈,以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為抓手,推行技能集聚化發展,將合肥打造成全國職教名城。

合肥市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

29

在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在皖北地區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實施職業教育協作行動計劃。

合肥、蕪湖、蚌埠市和有關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

30

在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徽派技藝傳承創新。

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31

2022年開始,省政府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各類專家、拔尖人才的評價管理范圍,每兩年選拔300名左右安徽省技術能手,評選100名安徽省技能大獎、50名江淮杰出工匠,頒發榮譽證書并進行獎勵。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

32

支持設區市建立褒揚激勵機制,對企業引進高技能人才進行獎勵。鼓勵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給予專項津貼。

各市人民政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3

在評選表彰省級勞動模范,推選五一勞動獎章、青年五四獎章、三八紅旗手等時,對高技能人才給予一定傾斜。

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

34

探索以市場化方式在職業院校設立江淮工匠勵志獎學金。

省教育廳、省財政廳

35

組建技能安徽研究院,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教研員隊伍。建設以非遺傳承創新為特色的職業技術學院。

省教育廳

36

推動在合肥建設安徽省技能博物館。

合肥市人民政府,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

37

修訂《安徽省職業教育條例》。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省司法廳、省教育廳

38

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的體制。優化支出結構,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積極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支持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

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

39

鞏固提高中高職的生均撥款水平,嚴禁以學費、社會服務收入沖抵生均撥款,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完善成本分攤機制,動態調整職業院校學費標準。

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各市、縣(市、區)相關部門

40

將職業教育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和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每年開展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市、縣督查激勵工作。

省政府辦公廳、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网站av| 一本色道久久东京热 |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欧美超大胆裸体XX视频 | 偷拍做爰吃奶视频免费看 | 人伦人与牲口性恔配视频免费 | 老师掀起裙子让我把j放进去视频 | 男男av纯肉无码免费播放无码 | 国产大片B站免费观看推荐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 黄色成人免费看 | 强行从后面挺进人妻 | 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乱码 | 初尝黑人嗷嗷叫中文字幕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欧美国产 | 日韩中文字幕三级 | 久久久999国产 |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 国产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色偷偷AV老熟女色欲涩爱 | 在线影视网|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播放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3d动漫h在线观看网站蜜芽 | 妖精视频亚洲欧美日韩美女 | 亚洲中字幕日产AV片在线 | 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超碰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精品 | 99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天干夜天干天天爽自慰 | 美国人性欧美XXXX | 日日摸久久久精品 |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4438成人大色 | 69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正在播放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