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1-12-08 11:46:07 信息來源: 重慶市人民政府
教育部各司局、有關直屬單位,重慶市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快重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以中職為基礎、高職專科為骨干、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高校為牽引的技能型社會教育體系,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探索技能型人才強市的新路徑,為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技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對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適應性、支撐力和貢獻度,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為技能中國建設提供重慶經驗和方案。
(二)工作目標。“十四五”期間,建設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建成2所以上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2個以上高水平專業群;建成40所以上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120個以上國家級優質專業;建設10所左右國家級優質技工學校和10個左右優質專業。建好西部職業教育基地和“產城職創”融合發展樣板城市。到“十四五”末,全市技能人才達到450萬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比例達到2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0%以上。技能人才供給與現代經濟體系發展需求的匹配度顯著提升,形成技能人才輩出、工匠云集、大師薈萃格局,基本建成技能型人才強市和西部技能人才高地,有力推動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對技能人才需求,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一)推動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發展。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作用,堅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致相當,推進市級優質中職學校、優質專業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雙優”中職學校。推動中職學生升學比例達到50%以上。強化專科職業教育主體地位,加大對“雙高計劃”建設學校的支持力度,推進市級“雙高計劃”項目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渝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突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牽引作用,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擴大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比例。支持重慶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比重。推進技能人才銜接培養,支持開展長學制人才培養。
(二)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發展。推動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融通,支持中職學校成為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職業啟蒙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增加職業教育內容。促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融通,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優質專科高職院校為普通本科高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支持具備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或課程。推進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融通,建立重慶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立學習成果積累和轉換制度,促進職業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相互銜接。實施職業教育服務終身學習質量提升行動,促進職業教育與開放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協同發展。
(三)完善技能人才選拔評價制度。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錄取辦法,按照辦學條件分專業核定招生計劃,建立“學生自主網上報名、市級統籌宏觀管理、學校依法依規錄取”的運行體制,探索依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的錄取方式。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考試辦法,推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招生考試模式,職業技能測試成績占比不低于50%,建立多元化職業技能考試與認定辦法,落實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政策。推進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的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點的職稱評審與職級晉升制度。
(四)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立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構建以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職業培訓機構等為主要載體,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創新培訓為主要形式的組織實施體系,建立完善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的培訓制度。加大重點群體職業技能供給,不斷提升新生代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老年人、殘疾人、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等群體的生活技能、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落實職業院校法定培訓職責,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和社會化培訓,職業院校年培訓人次不低于在校生的2倍。將應屆高校畢業年度畢業生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覆蓋范圍。對承擔職業技能社會培訓的職業院校,按照職業技能培訓收入的一定比例追加當年績效工資總量,追加的總量實行單列管理,并實行定向分配,向培訓教師傾斜。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學校培訓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
三、圍繞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技能人才需求,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供給
(一)優化“一區兩群”職業教育布局。在主城都市區建設職業教育服務創新發展示范區,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優化主城都市區職業院校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服務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重大項目建設,增強職業教育對支柱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建設職業教育服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圍繞三峽庫區生態保護、江城特色城鎮化發展、生態產業體系建設等重點領域,實施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有力支撐“中心城市帶動、沿江城市互動、功能板塊聯動”的發展格局。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建設職業教育服務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立足山地特點、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行動,做強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服務武陵山區特色生態經濟走廊建設。
(二)提升產教融合專業建設水平。找準專業建設路徑方向,打造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搭建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人才需求數據平臺,定期發布技能人才供給和產業人才需求白皮書,研究繪制產教對接譜系圖。服務壯大現代產業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支撐電子、汽車摩托車等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專業設置認證、質量評價、預警調控等機制,支持職業院校自主設置與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目錄外專業,力爭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匹配度達到90%。
(三)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互利共贏。推動校企合作辦學,鼓勵校企共建產業學院、“雙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鼓勵實體化運作職教集團。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國有企業舉辦的非營利性職業院校按規定享受政府辦學校的相關待遇。促進校企合作育才,構建企業全面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育人機制,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支持校企共同開發頒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優先支持條件成熟的證書列入教育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強化校企合作支撐,建立校企合作“負面清單”制度,允許在“負面清單”外探索各種形式的合作。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完善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培育認定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
四、圍繞創造高品質生活對技能人才需求,提高人才供給質量
(一)實施辦學條件提升專項行動。改善中職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統籌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學校,改擴建一批學校,力爭到2025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全部達到國家設置標準。補齊高職院校辦學短板,全面核查擴招后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缺口,支持高職院校在有條件的區縣布局分校區,多渠道籌措資金進行改善提升。推行常態化職業教育辦學條件監測與評價,定期向社會公布監測評價報告。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2.0”建設行動,建設智慧校園創新示范項目,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二)實施教師水平提升專項行動。優化職業院校教師編制崗位,規范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根據公辦職業院校特點核定教職工編制。對“雙高計劃”“雙優計劃”院校給予崗位政策傾斜,穩步提升相關院校高級和中級職稱崗位占比。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支持校企共建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等,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組建職業教育師資學院,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規模,“雙師型”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占比達到60%以上。實施“雙導師”特聘計劃,推動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改革職業院校教師評價機制,完善全市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制定“雙師型”認定、聘用、考核標準。推行專兼職教師制度,完善教師在職培訓和企業實踐制度,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可根據需要和條件自主招用企業技能人才兼職任教。
(三)實施人才質量提升專項行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力開展“四史教育”,不斷增強職業教育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水平,建設教育部(重慶)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平臺,推進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修基地建設。深化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促進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強化職業教育質量保障,建設中國西部職業教育評估平臺,改進職業教育結果評價,強化職業教育過程評價,探索職業教育增值評價,健全職業教育綜合評價,提高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
五、圍繞建設重要增長極對技能人才需求,增強職業教育服務重大戰略能力
(一)推動成渝地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推動成渝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建立健全成渝職業教育定期會商機制,在資源共建共享、干部互派、師生交流、學生就業等方面密切合作,支持共建川渝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示范區、渝西川南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試驗區,探索“一體規劃、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職業教育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推進西部職業教育基地建設,支持永川區建設西部職業教育基地,打造“產城職創”融合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支持永川區在職業教育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在“放管服”改革、建設用地保障、資金項目供給、職業院校規劃布局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永川區組建區域性職教集團(聯盟),引進和培育與西部地區主導產業相契合的知名院校、科研機構、高新企業等。支持在永川區舉辦國家級職業技能比賽、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論壇等活動。
(二)推動職業教育全面融入鄉村振興。加強鄉村地區職業院校建設,增強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支持職業院校開展校際對口幫扶,推動優質高職院校與區縣職業教育中心開展深度合作。支持具備條件的優質高職院校、優質中職學校與具備辦學實力的優質企業共同組建鄉村振興學院,助力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鼓勵中職學校招收農村初中高中畢業未升學人員、在鄉農民和返鄉農民工等,推動高職院校面向返鄉農民工、回鄉退伍轉業軍人等群體開展招生,培養一批扎根鄉村的技能人才。構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逐步建設覆蓋全市的鄉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推動農村居民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升。面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探索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方式,建設技能型鄉村。
(三)推動職業教育服務綠色發展。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進長江生態環境學院建設,打造高層次生態文明人才和高層次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支持在渝職業院校與長江沿線有關學校協同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服務綠色技術產業發展,鼓勵職業院校師生通過實習實訓等方式,深入相關企業開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學習實踐活動。圍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人才需求,大力推進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促進相關專業課程與相關行業企業綠色技術產業標準有機對接,培養一大批適應綠色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四)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參與中泰、中澳、中非等雙邊職業教育合作,穩步推進德國企業和院校在渝開展職業教育有關試點工作。開展“一帶一路”產業和職業教育比較研究,支持建設“一帶一路”職業教育發展人文交流研究院和“一帶一路”國際技能研究院,高質量辦好“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重大賽事。深化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按規定引進國內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優質企業來渝開展職業教育合作,把優質教育“引進來”。實施重慶市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絲路項目”,支持“魯班工坊”、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等建設,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標準和示范課程,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
六、強化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教育部部長、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共同擔任組長,教育部分管副部長、重慶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共同擔任副組長,教育部相關司局、重慶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推動重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有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重慶市教委,負責有關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和重慶市教委主任共同擔任。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試點有關工作情況,納入重慶市人民政府對區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各區縣政府要制定推動本區縣職業教育發展的工作方案,報重慶市教委備案。
(二)強化政策支持。將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試點有關工作,納入重慶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重要任務。教育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加大對重慶職業教育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落實相關支持政策。大力推進重慶創建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省(區、市),把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區縣納入市級激勵范圍,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納入市級重點項目予以推進。市、區縣教育經費適度向職業教育傾斜,穩步提高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建立健全與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支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各區縣將技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基礎設施建設范圍,將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納入政府人才工作經費預算。
(三)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中華職業教育社以及相關職業教育研究機構、職業教育學會協會等作用,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庫支持和決策參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落實職業教育畢業生平等就業政策,穩步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地位。將每年5月設為重慶職業教育活動月,講好職業教育故事、唱響職業教育旋律,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影響力。采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成功經驗、典型案例,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附件:1.教育部支持事項清單
2.重慶市工作任務清單
教育部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1
教育部支持事項清單
序號 | 支 ???持 ???事 ???項 ???內 ???容 |
1 | 支持重慶10所“雙高計劃”學校建設,建成2所以上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2個以上高水平專業群。 |
2 | 支持重慶建設40所以上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120個以上國家級優質中職專業。 |
3 | 支持重慶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
4 | 支持重慶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開發頒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支持條件成熟的證書優先列入教育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 |
5 | 支持川渝兩地在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干部互派、師生交流、大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 |
6 | 支持重慶市永川區建設西部職業教育基地,打造“產城職創”融合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支持在重慶市永川區舉辦國家級職業技能比賽、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論壇等活動。 |
7 | 支持重慶建設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參與雙多邊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部市共同推進德國企業和院校在渝開展職業教育有關試點工作。 |
8 | 支持重慶按規定引進國內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優質企業來渝開展職業教育合作。 |
9 | 支持重慶建設長江生態環境學院。支持在渝職業院校與長江沿線有關學校協同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 |
10 | 支持重慶創建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省(區、市),指導重慶評選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區縣。 |
11 | 支持重慶建設中國西部職業教育評估平臺、教育部(重慶)職業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修基地等項目。 |
??
附件2
重慶市工作任務清單
序號 | 工 ???作 ???任 ???務 ???內 ???容 | 責 ?任 ?單 ?位 |
1 | “十四五”期間,建成2所以上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2個以上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建設20所左右市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60個左右市級高水平高職專業群。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渝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有關高職院校、技師學院 |
2 | “十四五”期間,建成40所以上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和120個以上國家級優質專業,建設10所左右國家級優質技工學校和10個左右優質專業。建設50所左右市級優質中職學校、200個以上市級級優質中職專業。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各區縣政府 |
3 | 研究提出增加職業教育本科及專業碩士、專業博士招生計劃的有關方案。 | 市教委 |
4 | 支持中職學校成為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職業啟蒙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各區縣政府 |
5 | 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優質專科高職院校為普通本科高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支持具備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或課程。 | 市教委,在渝有關高校、有關高職院校 |
6 | 建立重慶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實施職業教育服務終身學習質量提升行動。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有關職業院校 |
7 | 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錄取辦法,探索將中等職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等院校招生錄取重要參考。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招生考試模式。職業技能測試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不低于50%。 | 市教委 |
8 | 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立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大重點群體職業技能供給,支持職業院校落實法定培訓職責。 | 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等,各區縣政府 |
9 | 優化“一區兩群”職業教育布局。在主城都市區建設職業教育服務創新發展示范區,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建設職業教育服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建設職業教育服務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發展改革委等,各區縣政府 |
10 | 搭建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人才需求數據平臺,定期發布技能人才供給和產業人才需求白皮書,研究繪制產教對接譜系圖。 | 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等 |
11 | 健全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力爭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匹配度達到90%。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 |
12 | 鼓勵校企共建產業學院、“雙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鼓勵實體化運作職教集團。 | 市教委,各區縣政府 |
13 | 國有企業舉辦的非營利性職業院校按有關規定享受政府辦學校的相關待遇。 | 市財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國資委等,各區縣政府 |
14 | 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支持校企共同開發頒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 |
15 | 建立校企合作“負面清單”制度,允許在“負面清單”外探索各種形式的合作。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發展改革委等 |
16 | 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完善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培育認定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 | 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金融監管局、重慶市稅務局等 |
17 | 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學校,改擴建一批學校,力爭到2025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全部達到國家設置標準。 | 市教委,各區縣政府 |
18 | 全面核查擴招后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缺口,支持高職院校在有條件的區縣布局分校區,多渠道籌措資金進行改善提升。推行常態化職業教育辦學條件監測與評價,定期向社會公布監測評價報告。 | 市教委、市財政局等,各區縣政府 |
19 | 實施“教育信息化2.0”建設行動,建設智慧校園創新示范項目。 | 市教委 |
20 | 規范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根據公辦職業院校特點核定教職工編制。對“雙高計劃”“雙優計劃”院校給予崗位政策傾斜,穩步提升相關院校高級和中級職稱崗位占比。 | 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等 |
21 | 支持校企共建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等,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組建職業教育師資學院,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規模,力爭“雙師型”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占比達到60%以上。實施“雙導師”特聘計劃。 | 市教委 |
22 | 完善全市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制定“雙師型”認定、聘用、考核標準,探索將企業實踐、社會培訓工作量等納入職業院校教師業績考核指標。完善教師在職培訓和企業實踐制度。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 |
23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開展“四史教育”。 | 市教委 |
24 | 建設教育部(重慶)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平臺,推進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修基地建設。 | 市教委、市委統戰部、市中華職教社等 |
25 | 深化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 | 市教委 |
26 | 建設中國西部職業教育評估平臺,改進職業教育結果評價,強化職業教育過程評價,探索職業教育增值評價,健全職業教育綜合評價,提高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 | 市教委 |
27 | 建立健全成渝職業教育定期會商機制,在資源共建共享、干部互派、師生交流、學生就業等方面密切合作。支持共建川渝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示范區、渝西川南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試驗區。 | 市教委,有關區縣政府 |
28 | 在永川區建設西部職業教育基地,打造“產城職創”融合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在“放管服”改革、建設用地保障、資金項目供給、職業院校規劃布局等方面給予永川區傾斜。在永川區組建區域性職教集團(聯盟),引進和培育與西部地區主導產業相契合的知名院校、科研機構、高新企業等。在永川區舉辦國家級職業技能比賽、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論壇等活動。 | 永川區政府,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 |
29 | 支持職業院校開展校際對口幫扶,推動優質高職院校與區縣職業教育中心開展深度合作。支持具備條件的優質高職院校、優質中職學校與具備辦學實力的優質企業共同組建鄉村振興學院。 | 市教委、市農業農村委等,有關區縣政府 |
30 | 鼓勵中職學校招收農村初中高中畢業未升學人員、在鄉農民和返鄉農民工等,推動高職院校面向返鄉農民工、回鄉退伍轉業軍人等群體開展招生。依托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逐步建設覆蓋全市的鄉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有關區縣政府,有關職業院校 |
31 | 建設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參與中泰、中澳、中非等雙邊職業教育合作,穩步推進德國企業和院校在渝開展職業教育有關試點工作。開展“一帶一路”產業和職業教育比較研究,支持建設“一帶一路”職業教育發展人文交流研究院和“一帶一路”國際技能研究院,高質量辦好“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重大賽事。按規定引進國內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優質企業來渝開展職業教育合作。支持“魯班工坊”、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等建設。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政府外辦等,有關區縣政府,有關職業院校 |
32 | 實施重慶市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絲路項目”。 | 市教委、市政府外辦、市財政局等 |
33 | 推進長江生態環境學院建設。在渝職業院校與長江沿線有關學校協同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工作。 | 市教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有關區縣政府,有關職業院校 |
34 | 鼓勵職業院校師生通過實習實訓等方式,深入相關企業開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學習實踐活動。圍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人才需求,大力推進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促進相關專業課程與相關行業企業綠色技術產業標準有機對接。 | 市教委,有關職業院校 |
35 |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有關工作,納入重慶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重要任務。納入重慶市人民政府對區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各區縣政府要制定推動本區縣職業教育發展的工作方案,報重慶市教委備案。 | 市教委,各區縣政府 |
36 | 大力推進重慶創建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省(區、市),把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區縣納入市級激勵范圍,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納入市級重點項目予以推進。 | 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督查辦等 |
37 | 教育經費適度向職業教育傾斜,穩步提高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建立健全與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 | 市教委、市財政局等,各區縣政府 |
38 | 充分發揮中華職業教育社,以及相關職業教育研究機構、職業教育學會協會等作用,為推動職業教育擴容提質提供智庫支持和決策參考。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中華職教社等 |
39 |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落實職業教育畢業生平等就業政策,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各項機制,穩步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地位。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各區縣政府 |
40 | 將每年5月設為重慶職業教育活動月,講好職業教育故事、唱響職業教育旋律,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委宣傳部等,各區縣政府 |
備注:市級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職責推動各項工作。
文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