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2-04-29 09:48:16 信息來源: 中德職教產教融合聯盟
隨著工業化革命的到來,新機器設備的出現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要求甚至完全不同于手工業時代的要求。只有一點變化不大,那就是熟練工人能更好地操作設備。
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里,不僅有我們通常理解的各種“手藝匠人”,還包括很多被視為“白 領”的職業,例如會計、律師、醫生等。
德國作為歐洲國家工業革命的后來者,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德國才算真的統一,所以在職業教育方面也稍有落后。但按照德國人對于數學和機械的偏好,他們職業教育的起步選擇了更側重農業、機械和經濟學的“實科中學”,1708年德國建立的“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算是開端。
工業化帶來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取代了行會制度下的師徒模式,然而,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模式怎么可能立即煙消云散?所以,德國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初期都多少保留了行會制度下師徒模式中的合理部分,其表現形式在德國類似的模式被叫做“雙元制”,其共同的特點是重視實用技術和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等。
德國的職業證書
行會制度加上資本主義本身的特性,使歐洲的職業教育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問題—— 民間組織和機構如何確保其所發證書的標準足夠嚴格呢?
德國的職業教育似乎是最發達的,這個可能跟德國的工業化進程遠遠快于英法兩國有關,所以,德國的律師協會、醫生協會等行會在職業資格認證中的作用遠遠高于政府。
本著德國人一貫的嚴謹,德國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大概是最龐大繁雜的。
一般來說, 可以粗略分成五大類:高校入學資格證書、雙元制職業培訓學校頒發的證書、中等職業培訓學校頒發的證書、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資格證書、專門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高校入學資格證書被列入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本身可能有點奇怪,但是德國人相信:一個人如果能通過那么繁雜的考試拿到這個證書,那至少證明此人的學習能力足夠強,再讓他去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或 者去專門的職業教育學校培訓,才不是白費工夫。
所以,高校入學資格證書反而是德國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中最熱門的。
在德國最常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學校的證書,其實都是各行各業的協會來組織培訓和考試的。從業者只要完成了所在公司提供的在職培訓和培訓學校提供的為期三年左右的兼職培訓,就可以參加“雙元制”職業培訓的考試。考試包括一次筆試和一次口試,內容是相關職業所要求的技能和培訓課程的理論和實用知識,成功通過該考試即可獲得正式資格證書。因為證書門檻不高,所以被德國人當作了入行敲門磚,大約類似于英國的一二級職業資格證或者法國 的CAP證書。
德國類似的各種協會的資格證書雖然繁多了一點,但是其中也總有“品牌效應”的,如德國萊比錫工商業聯合會(IHK)組織的考試認證,就普遍被德國人視為比較有權威性的一個。
真正的“金邊”證書是德國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目前德國聯邦政府和相關協會共同管理的此類證書,大約有200種,還有450種高等職業證書由相關行業協會單獨管理。在德國,前面那些證書的相關培訓都是免費的,甚至還可以掙錢(“雙元制”培訓是半工半讀,有收入有保險等),但是這個培訓可不免費!
參加高級職業資格的培訓,最多只能從政府那里獲得一部分低息貸款或者抵稅政策的扶持,而且對于報考者的要求是,除了已經持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之外,還至少具有2—3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并且通過 了4個領域的考試。所以,絕大多數拿到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德國人都是年過不惑了。
自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的影響嚴重沖擊了歐洲社會和經濟,歐洲國家不停地在防控和躺平之間搖擺。因此,德國并不會對未來的職業政策作出什么根本性的改變,而是會延續疫情之前制定的發展道路。未來,德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很可能以計算機通信、自動化控制和其他相關機械制造業的證書為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