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2-09-06 16:02:19 信息來源: 中德職業技術教育網
數字化、去碳化、人口統計以及最近的去全球化——德國經濟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克服上述挑戰,德國需要盡可能多的訓練有素的技術人才。自 2004 年以來,德國經濟研究所(IWD)一直代表新社會市場經濟研究所 (INSM) 檢查德國教育系統的狀況。
「釋義」
去全球化顧名思義,就是全球化過程的相反,也就是指一個把全世界各國及地區因為全球化而導致的相互依賴及整合回退的一個過程。
“全球化”可能指世界各國及地區在經濟、貿易、技術、文化及政治等各個維度方面的整合;同樣地,“去全球化”亦可能指上述各個維度的去整合化,但現時世界上有關的去全球化研究大多數與國際經濟相關。
在包含 93 個單獨指標的 12 個行動領域中,研究人員檢查了教育部門從幼兒教育到大學和職業培訓的進展情況。此外,在新領域“數字化”中首次評估了各個聯邦州的五個附加指標。
總體結果如下:
粉色 代表2022年的平均分數;
綠色 代表2022年較2013年的平均分數相比點數的進步;
黑色 代表2022年較2013年的平均分數相比點數的退步;
數據顯示:薩克森、巴伐利亞和圖林根在教育監測排名中名列前茅。薩克森-安哈爾特和不萊梅的表現不佳。
此外,該研究的作者還與 2013 年教育監測進行了長期比較:在過去的九年中,全國幾乎所有行動領域都取得了進展。
然而,在學校質量、文化融入和大學/MINT 等重要領域,一些指標已經惡化,其中一些指標明顯惡化。
一、對于德國經濟而言,MINT專業人才的情況在短期內尤其成問題。 目前在數學、IT、自然科學和技術(簡稱 MINT)方面短缺超過 340,000 名工人。然而,在過去五年中,這些學科的一年級學生人數已從近 20 萬人下降到約 17 萬人。MINT培訓職業的瓶頸也在增加。
二、從長遠來看,學校質量很可能成為中心問題。 因為根據教育質量發展研究所報告的目前教育趨勢,從2016年到2021年,四年級學生的德語和數學技能有所下降。此外,學習差距較大的兒童比例和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正在增加。 三、文化融入的困難已經出現。 特別多的年輕外國人沒有學位就離開學校。鼓勵這些孩子融入進來應該是教育政策的重點。
為解決文化融入的困難,德國經濟研究所(IWD)研究人員提出擴展全日制輔導。
研究表明,提供早期輔導對兒童的后期教育有積極影響。此外,全國范圍內為下一代提供全日制輔導使父母更容易將家庭和工作結合起來——這反過來又有助于解決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
2020 年,大約 47% 的小學生接受全日托。在 2013 年教育監測中,這一比例僅為 31%。
四、數字化進展不大。 德國教育系統的數字化是一個同樣巨大的挑戰。新冠疫情期間表明,從學校到大學,在許多領域都迫切需要改善。
出于這個原因,數字化現在已首次在教育監測中確立為新社會市場經濟研究所 (INSM)的一個單獨行動領域。
據報告分析顯示,柏林、漢堡和不萊梅等城市國家提供最好的互網絡接入。十所學校中約有九所擁有至少 100 兆比特的網絡。最差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只有 52% 的學校能夠快速連接到網絡。
但是,在硬件方面,問題是普遍存在的。2021 年年中,德國超過一半的教師表示他們無法使用雇主提供的數字設備。這會對課程產生影響——根據德國電信基金會的研究,只有 39% 的教師每天在課堂上使用數字媒體。梯度很大,如下圖所示(百分比):
雖然巴伐利亞三分之二的教師每天在課堂上使用數字媒體,但漢堡卻沒有六分之一的教師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