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4-01-25 17:10:27 信息來源: 蘇州日報
對德合作30多年,太倉走出一條進階之路,實現德企從0到500的數量奇跡,也實現了6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集聚的質量突破,更推動了德企與本土產業結構的互促互進。“德企之鄉”的名號在海內外廣泛傳播,成為太倉乃至蘇州對外開放的重要城市名片。
01“新老朋友”持續信任“德企之鄉”也是“德企高峰”
1月初,太倉第500家德企授牌前不久,舍弗勒太倉新能源關鍵零部件基地擴建項目開工。該項目占地近75畝,建筑面積超3.8萬平方米,是舍弗勒集團順應低碳化電動化趨勢、融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關鍵項目。
作為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舍弗勒1995年開始在太倉高新區投資,成立了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并在20多年間不斷增資“加碼”,發展成為蘇州乃至江蘇最大的德國智能制造企業。
新年伊始,伯曼集團這樣的“新朋友”成功“簽手”,舍弗勒這樣的“老朋友”也在持續“加倉”,“德企之鄉”的名片越來越閃亮。
目前,太倉集聚了500家德資企業,在中國運營的德國制造業企業中,約有10%位于太倉。同時,90%以上的早期落戶德企完成了增資擴產。太倉德企總投資已經超60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太倉已經成為中國德資企業集聚度最高、發展效益最好的地區之一。
不僅有數量,更有質量。太倉的500家德企中包括6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有6家落戶太倉,德國前20強家族企業有8家投資太倉,德企畝均產值達1400萬元。
隨著對德合作的層次和能級不斷提升,“德企之鄉”與“德企高峰”同步成長,太倉的對德合作道路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太倉擁有工信部授予的中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稱號,以及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授予的中國首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去年,太倉獲商務部復函支持太倉對德合作提質升級,太倉對德合作寫入《關于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太倉,正成為中德經貿合作的重要參與者。
02打造全方位營商生態讓每一顆種子都能“開花結果”
“伯曼集團在中國持續布局,非常看好太倉的制造業基礎和優秀的對德合作氛圍,經過朋友和合作伙伴的推薦,立即決定選擇了太倉。”伯曼集團首席執行官魯道夫·豪斯拉登說,在和當地政府交流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太倉團隊的專業和高效。
豪斯拉登的話道出了德企青睞太倉的原因——全方位的營商生態。地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等戰略機遇交匯點,太倉依托臨滬沿江近海的區位優勢,基本形成國內沿海全覆蓋、長江全通達、內河全聯通,國際以近洋直達為主、遠洋中轉為支撐、“公鐵水”聯運多向發力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運輸體系,為企業進出口原材料和產品提供了更便捷、更便宜的物流。
為了讓每一顆德企種子都能“開花結果”,太倉陸續推出“德企服務專窗”、出入境“企業服務站”和“7×24小時預約通關”等改革舉措,“五庭協同”對德合作司法服務工作站、公安SEE德企服務站先后揭牌,中德標準化創新合作中心獲批設立,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對德政務、外事服務等方面的德企服務能力。
同時,太倉在全國率先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建設全國首家AHK學院,實現國際職業資格與國內職稱比照認定,構建起“中專、大專、本科”多層次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國內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培訓基地,滿足德企對高級技工的招聘需求。
濃厚的德式氛圍也是太倉獨特的德企服務生態。去年,太倉相繼舉辦首屆海運堤羅騰堡風情街文化狂歡節、第十八屆太倉羅騰堡啤酒節、中德友誼杯等系列活動,運營拜仁慕尼黑太倉展示中心。太倉已經成為在這里生活工作的德國人的“第二故鄉”。
03從企業間合作到產業鏈合作城市與企業“雙向奔赴”
1月11日,總投資1億美元的慕貝爾綠色新能源汽車港項目簽約落戶太倉,項目達產后預計新增產值10億元,稅收5000萬元。作為慕貝爾亞太地區的模具和設備制造中心,2023年,太倉公司產值24.5億元,納稅2.29億元。開年之際,慕貝爾的再次“加碼”充分體現了慕貝爾集團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充足信心,以及對太倉營商環境的充分認可。
伯曼集團是國際領先的內部物流系統生產制造商,與太倉千億級的物流物貿產業高度匹配;舍弗勒、慕貝爾的新項目則聚焦新能源汽車“藍海”,與太倉攜手同行……太倉的德企“新老朋友”共同選擇讓自己的產業布局與當地的產業發展方向同頻共振。
在與德國的經貿交流合作中,太倉積極推動德企參與本土制造業轉型升級,通過吸收人才、匯聚資本、吸納技術、延展產業鏈等方式,讓德企在實現自身發展成長的同時,為太倉打造產業集群添磚加瓦。
目前,太倉德企已經形成了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工業母機等三大產業創新集群。太倉95%以上的規上德企進行了本土化研發及創新成果的本地化應用,累計600多家本土企業、科研院所與德資企業開展了產業配套、創新協同、人才共育、資本聯合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從企業間的合作到產業鏈的合作,德企成為太倉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力,實現了一場城市與企業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