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0-09-01 10:01:26 信息來源: 光明網
《實施方案》對接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工作任務,結合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濟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濟政字〔2019〕75號),提出構建“1+247”工作體系(實現1個總體任務、推動2項重點改革、實施4大攻堅行動、實現7個全面提升)。
經過三年努力,基本建立起結構布局合理,專業設置科學,校企合作機制成熟,學校運行機制高效,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時代濟南特色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和模式,為全省、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趟路子、樹樣板,提供濟南方案、貢獻濟南智慧。
《實施方案》在確保完成省定工作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明確了40項工作任務清單,3個重點突破項目,制定了未來三年我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必須完成的7大指標體系。
這是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濟南方案”,創新點主概括為“五高”。
01
高起點規劃職業教育結構布局
針對職業教育資源優化整合不夠,優質資源集聚度不高,學校規模小、發展分散和專業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提出五項措施:
一是完善職業教育管理機制,跨部門、跨行業整合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建立由部門統一牽頭管理的機制。
二是構建多元辦學格局,支持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試點,建設多元主體職業教育集團。
三是完善專業設置與調整機制,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全方位對接。
四是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探索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學生學籍互轉、學分互認。
五是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到2022年,創建4-5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1-2所國家高水平高職學校。
02
高標準提升辦學質量
針對教學質量不高、優質教育資源不多、教育質量缺乏評價等問題,提出五項措施:
一是實施教學提質升級專項行動,完善普及項目、案例、情景和模塊化教學,完善教師技能大賽和教學能力大賽制度。
二是建立“春季中考”制度,讓更多的中職學生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
三是實施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計劃,推進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促進各類教育形式和終身教育間學習成果的認定、學分積累和轉換。
四是改進評價機制。開展辦學水平評估,不達標學校責令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
五是落實育訓并舉的法定職責,實施職教賦能計劃,遴選職業院校向社會開展無償專業技能培訓。
03
高質量推進產教融合
針對校企合作不夠緊密,產教融合不夠深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提出三項措施:
一是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開展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資金”組合式激勵政策。
二是建設產教融合示范園區,高標準建設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實習實訓基地。鼓勵職業院校通過場地、設備租賃等方式與企業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
三是構建高品質研究平臺。加強教育和產業人才研究,增強產教融合的深度和職教研究的效度。
04
高水平建設師資隊伍
針對師資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專業教師嚴重不足、教師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三項措施:
一是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允許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并報編制部門備案,落實學校20%編制員額內自主招聘兼職教師政策,支持學校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和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專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擔任產業教授。
二是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到2022年,培養50名省級教學名師、60名青年技能名師,建設1-2個國家級、3-5個省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
三是改革教師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公開遴選聘用職業院校領導班子成員機制。學校教師和企業人才分別到企業、職業學校兼職的,可根據雙方約定確定薪酬。
05
高層次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
針對對外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問題,提出了有關措施,如擴大師生海外交流規模,推進與國外學校締結友好學校。
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高端論壇,鼓勵職業院校廣泛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引進中外合作項目、舉辦國際高水平職業技能大賽。
通過整市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打造以技能為根本的職業大軍,營造全市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
從這一點看,高地建設不僅對“五個濟南”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對職業教育本身、對整個社會用人導向都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