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4-24 18:44:25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
近日,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印發《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釋義(試行)》(以下簡稱《釋義》),為職業本科教育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統的教學評估標準釋義指引。在產業升級與技能型社會建設加速推進的當下,不僅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發展提供了“導航儀”,更彰顯了國家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分類發展”的堅定決心。
從“參照普本”到“自成體系”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在辦學定位、評價標準上往往參照普通高校。《釋義》的出臺,打破了慣性思維,圍繞職業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務,針對8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49個觀測點進行了詳盡釋義,尤其對納入評估體系反映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產教融合、實踐能力、技術技能創新等核心要素進一步強調,形成了“職教特色鮮明、質量標準獨立”的評價框架。
例如,在“專業、課程與教材建設”指標中,明確要求設置本科專業按照“三高、兩銜接”的精神進行,體現“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的發展原則和職業教育類型特點;在“師資隊伍”指標中,進一步強調“雙師型”教師比例不低于50%,從師資結構上強化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這些指標不再簡單復制普通本科的評價模式,而以鮮明的職教邏輯重構質量觀,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找準辦學定位提供了清晰指引。
以評促改激活內生動力
評估不是終點,而是推動改革的起點。《釋義》的深層價值在于,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倒逼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深化改革,破解長期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例如,將“畢業生就業質量”作為核心評估指標,要求學校跟蹤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并將用人單位滿意度納入考核。這一設計將社會評價引入教育質量閉環,迫使院校從“關門辦學”轉向“開放育人”,真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釋義》注重過程評價與動態監測,提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要積極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面向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各個層面開展教學活動的監督、檢查和評價,并注重發揮學校大數據平臺的作用,對教學質量進行常態化監測和評價。這能有效防止評估流于形式,確保職業本科教育在擴規模的同時守住質量底線,讓職業本科教育行穩致遠。
構建多元協同育人生態
《釋義》在制度設計中,處處體現著“政行企校”協同育人理念,為構建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政策支點。比如在“人才培養思路”“教學條件與利用”等指標中,明確要求堅定學校的職教屬性、專業的職業基因,著力培養高端技能人才。全面推進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習實訓關鍵要素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和校企“雙元”育人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釋義》首次將“技術技能積累”納入評估體系并進行詳細釋義,要求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樹立人才培養、團隊建設、技術服務一體化建設理念,建立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等機制,積極探索合作育人、就業、研發、發展等路徑,注重培育產學研用特色和優勢,在服務企業技術進步、解決實際問題中發揮作用。這打破了職業院校“重教學、輕科研”的傳統認知,推動其從“人才供給者”升級為“技術創新源”。
撬動教育觀念深層變革
《釋義》的印發,不僅關乎職業本科教育的提質增效,更是一場關于人才觀、教育觀的社會啟蒙。當評估指標將“工匠精神培育”“勞模精神傳承”寫入人才培養目標,當“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工坊”成為校園標配,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必將逐步提升。當然,在《釋義》指導下合格評估指標的落地仍需破解現實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釋義》的出臺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它用制度化的質量標準宣告:職業教育不是“次等教育”,而是與普通教育并行的“另一條賽道”;技術技能人才不是“二等公民”,而是支撐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頂梁柱”。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職業教育改革正以評估指標體系為支點,撬動整個教育生態的優化升級。當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當企業依靠校企合作獲得創新動能,當“職業教育也能成就出彩人生”成為社會共識,我們離技能型社會的目標必將越來越近。這正是《釋義》背后的深層期待,更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
(作者系教育部職業院校中國特色學徒制教學指導委員會標準與質量專門委員會委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本文系陜西省重點攻關教改項目“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